【堂訊】2020年11月

11月是煉靈月(追思已亡月),請大家一起向為煉獄中的靈魂祈禱~同時,我們一起來回顧10月家庭共融烤肉活動的盛況吧!

神父叮嚀

十一月煉靈月 為亡者祈禱

文/孔天予神父

  按照我們的信仰,每一個過世的人,死後會有三種可能的去處。第一種是直接上天堂。教會在十一月一日慶祝「諸聖節」,那一天我們會紀念所有的聖人聖女,會請他/她們為我們在天父面前懇求。而第二種可能性則是下地獄,這也是耶穌在福音中曾多次提到地獄(參見瑪五:29; 十三:42,50; 谷九:43-48) 。法蒂瑪聖母曾顯現地獄的景象給三個小牧童-路濟亞、雅敬達、方濟各觀看,地獄是真實存在的 。那些拒絕天主、拒絕愛別人的人,死後只有地獄可去。因為臨死之前若沒有真心懺悔,謙遜接納天主的慈愛和憐憫,死後必定永遠與天主分離,這是人自由的選擇 。相反地,那些愛天主愛別人的人,他們也希望能直接上天堂。若靈魂不是絕對純淨,就無法直接進入天堂,這個人靈接受最後淨煉的地方,便是第三個可能的去處–煉獄 ,待淨化的亡者都在那裡。煉獄是為靈魂得救得以面見天主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煉靈月我們要特別為在煉獄的亡者祈禱
  台灣的文化特別重視亡者,也就是我們的祖先。但這文化中的亡者是需要等待淨化的。台灣民間有拜祖先的習慣,當然是為了感謝祖先所給予的生命,在這裡要提醒教友們,當我們手裡拿香奠祭祖先,並非將祖先視為神來朝拜他們,而是為祖先們祈禱。台灣民間信仰相信亡者的靈魂會留在世間找不到一個安息的地方,因而要時不時提供給已亡者食物。甚至擔心亡者的靈魂會影響生活,要做事順利還得看日子。這些都不符合我們所相信的天主、我們的信仰。我們死後會去這三種地方的其中一個。福音中天主己明確告訴我們死後的去處,按我們所信的,不應該相信這些習俗與民間信仰做相同的事。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內容是一位虔誠的義大利教友有著非常特別的死亡經驗。他非常地愛天主,在教會中建立信仰同工的小團體。他曾經心跳停止,被宣判過世,但過了幾秒鐘後又醒轉過來。當他張開他的雙眼,他馬上向身旁的人說「拜託你們和大家分享,我所體驗到的是死亡根本不存在,因為即使我們身體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仍有靈魂一直延續下去。」我們誕生了,也永遠不會死。
  這個月我們要特別為在煉獄裡的弟兄姐妹們祈禱,無論是透過奉獻彌撒或是透過個人的祈禱。希望所有在煉獄裡的靈魂可以趕快上天堂,得到面見天主圓滿的喜樂。


堂區動態

中秋家庭共融活動

文/家庭組 溫淑美

  今年中秋節,除了烤肉、餘興節目慣例外,家庭組也為堂區弟兄姊們規劃了“家庭共融活動”,邀請全家人一起來參加。因此,今年的中秋節,多了一些「家」的凝聚感。
  家庭組原在今年年初,由德才兄邀請副會長人權弟兄及活動組幫忙策劃增進親子間互動的活動,原預定在五月份舉行。無奈,因新冠疫情發展,需配合政令而暫停所有群聚活動。所幸國內疫情在宣導保持適當距離及自主管理執行下,疫情控制得當,中秋節活動才能如常舉辦。因此,經德才兄及人權等人討論後,就將家庭組與中秋節活動合併舉辦。
  感謝人權副會長及活動組傾力幫忙,還有兩位最佳搭檔秉毅和君陵的主持帶動,使得活動熱烈順利進行。
  家庭共融活動由“介紹自己、認識別人”的賓果遊戲開始破冰,接著是考驗默契的選邊站遊戲,遊戲很簡單、很老梗也很有趣,相信很多人玩過N次,但是跟不同的人互動,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還真有它不同的樂趣….遊戲中發現認真投入的人,玩得特別有趣。
  遊戲結束後,柯神父提供了一段影片,介紹一位出生於1984~2012年僅28歲即被列為真福的女性-琦雅拉科貝拉真人真事的信仰見證。當琦雅拉結婚後面臨了當母親的考驗、失去孩子、罹患癌症…種種生命的考驗,所幸,天主賜她一位同甘共苦的先生安立科一直陪伴她,直到她“喜樂”的離世。平凡中不平凡的信仰,他們夫婦愛的深,無怨無悔地接受生活中及生命中一切的幸福與困難!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每個家庭也有很多難唸的經、或大或小的困難,但看到琦雅拉夫婦家庭的考驗及他們的信德,我們碰到的挑戰也許很困難,有時也微不足道!但我們都一樣有天主同在!琦雅拉和安立科是夫妻的典範也是婚姻誓詞的執行者,生命信仰的見證人。影片欣賞後,孔神父為所有參加共融的弟兄姊妹行祝福禮及父母親給子女們祝福後,大夥一起享用簡單餐點,準備晚間主日彌撒,及壓軸的賞月餘興+烤肉活動。
  家庭組非常感謝人權還有活動組在這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安插了親子活動,雖然準備時間倉促,難免有些不足,但卻是堂區家庭組暖身的開始。我們敬愛的鍾總主教,在就職典禮中說:在他任內要推動多項工作,其中第三項就是要促進家庭的聖化,大家一起努力讓家庭成為愛的團體,要與家人一起為生命服務。2020年7月我們可敬的教宗方濟各在祈禱的意向中,要大家為家庭祈禱,並呼籲今日家庭必須要受到保護,常常有愛和尊重,父母和孩子要常常互相伴隨,未來人類的命運就在於家庭。因此,迫切需要更多善心人士盡力維護並且促進家庭的價值,讓家庭以活出信仰的喜樂為目標。
  我們保祿堂家庭組團體也正努力的朝向鍾總主教及教宗方濟各對普世家庭的目標前進,以基督為中心,以聖言為教導,家庭組藉分享各種酸甜苦辣、親子間的問題或困難,彼此扶持、彼此勉勵,學習自我調整,藉著自己的調整及改變,能成為家庭融合的促進劑。非常歡迎期待自己家庭能活出喜樂的夫婦加入家庭組行列,我們一起扶持、學習,一起勉勵向目標前進。


好書推薦

《父,隨祢安排》

     文/貞德

  為大家推薦美國靈修雜誌 Praying 列為第一名的天主教靈修經典──《父,隨祢安排》。本書作者是耶穌會的高薩德神父(Jean Pierre de Caussade),他是生於 1675 年的法國人,這本書的內容都是出於他給往見會修女的靈修教導和書信,這些筆記在各修院流傳,直到高薩德神父過世後才出版成書。

  本書篇幅很少,只有一百多頁,從書名「父,隨祢安排」和各章節名稱就已清楚地寫出了高薩德神父訓誨的宗旨──【卷一 全心委順之德行】(共兩章:「聖德就是恪守天主所定之秩序以及全心委順於祂的化工」、「天主的化工不斷地聖化我們」)、【卷二 全心委順的境界】(共四章:「全心委順的本質及其卓越性」、「被天主召叫到全心委順境界的靈魂的責任」、「全心委順境界中,所受到的考驗」、「天主以慈父的心腸,照顧全心委順的靈魂」)。

  這本書的文字很簡單,道理看似單調而淺顯,卻隱含著艱澀高深的靈修精神。他一再提到的「全心委順」,需要我們發揮極大的信德、望德、愛德,以及極大的謙卑,我們必須英勇地去攻克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驕傲,才有辦法做到。

  在此簡述【卷一 全心委順之德行】的內容。高薩德神父一開始就舉出聖母的範本。我們在聖經上看不到聖母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她的生活質樸而平凡,在外表上和其他人並無不同,但她生活中的每分鐘都像領受聖事一樣地在增加聖寵,超性的食糧使她的靈魂時時飽飫,給她力量去度過一切艱難。高薩德神父告訴我們,這是因為聖母擁有信德的眼光。天主會在最平凡的事中顯示自己,驕傲的人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謙遜的人才能以信德的眼光發現天主。

  這令我想到一位謙遜出了名的聖人──小德蘭。她在隱修院裡過著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沒有機會達成任何豐功偉業,但她每次心跳都能想起耶穌,就算掃地也是為了天主而掃,受委屈時也能為了天主而寬恕。這真是極大的謙遜,想想我們有時連犯錯受責都憤憤不平,要是被別人冤枉就更不用說了。但聖女卻因時時想著耶穌,時時感受到天主在她身旁,才有辦法達成這麼大的聖德。

  高薩德神父認為成聖並不難,因為我們在每一分鐘面臨的責任和痛苦都隱含著天主的化工,都是成聖的捷徑,都是天主的臨在及天國的來臨,我們擁有多少信德和愛德,就能從這些化工中得到多少聖寵。我們不需要有深厚的神學知識,也不需要了解天主的計畫,只要謙卑地全心俯順祂。就像是與其當個有病的醫生,還不如當個不明醫術的健康人。

  所謂的全心俯順,意味著要放下成見,放下驕傲。在我們的認知中,讀聖經、念玫瑰經、做善工、服務堂區都是好的,事實上,只有當它們是天主化工的媒介時,它們才能聖化我們。因為憑著我們的驕傲,所有好的東西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譬如我若以豐富的聖經知識為傲,聖經就不能聖化我,只是讓我更遠離真理;譬如我若把堂區職務當成身分地位的顯示,服務就不能聖化我,只是讓我更疏忽了愛與服務。

  為了要做到全心俯順,我們必須學會真正的祈禱,我們不該再說「主啊,請祢為我做什麼」,而是要說「主啊,我該為祢做什麼」。謙虛,就是不要再指揮天主,而是學著聽從天主的指揮。我們的成見和驕傲只會把我們帶離天主,我們必須安靜下來,放開過去緊抓的一切,用心聆聽天主的聲音,因為只有天主的化工能聖化我們,只有天主才是我們成聖的模範。


聖座訓勉

《眾位弟兄》:教宗方濟各的社會通諭

(梵蒂岡新聞網)  

  促進兄弟關係和社會友情是教宗為建設一個更美好、更公正、更和平的世界指出的道路。這有賴於包括人民和政治機構的衆人共同努力。教宗極力重申,不要再有戰爭和冷漠的全球化。

  《通諭》共八章,第一章以“一個封閉世界的陰影”為標題,詳述當今時代的許多缺陷:操縱和歪曲民主、自由、正義的概念;利己主義和不關心公益;基於盈利和丟棄文化的市場邏輯占主導地位;失業、種族主義、貧窮;權利不平等及其表現出的畸形狀態,例如奴役、人口販運、婦女先被迫屈從,然後被強迫墮胎,以及器官販運(10-24號)。教宗強調,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因此需要全球性的行動來解決。教宗也指責 “牆壁文化”,這種文化助長那受恐懼和孤獨滋養的黑社會的擴散(27-28號)。

  教宗補充道,愛搭建橋樑,而我們正是“為了愛而受造”(88號),基督徒尤其應在每個被排斥者的面容上認出基督(85號)。第三章也再次談到依據“普世幅度”的愛之能力的原則(83號),這一章的標題為“思考和締造一個開放的世界”。教宗在這一章中勉勵我們“走出自己”,好能在他人身上找到“生命的成長”(88號),依照讓我們走向“普世共融”的愛的動力,向近人敞開心胸(95號)。《通諭》提醒道,人類生命的精神情操其實是由愛來界定的,愛讓我們為他人的生命尋求最好的一份(92-93號)。團結互助和兄弟情誼的意識在家庭中誕生,家庭肩負著“首要和不可或缺的教育使命”,應得到保護和尊重(114號)。

  寬恕並不是說讓犯錯的人免於處罰,而是履行正義和保持記憶,因為寬恕不表示忘卻,而是放棄邪惡的摧毀力和復仇。教宗勸勉,絕不可忘記猶太人遭大屠殺、廣島和長崎遭原子彈轟炸、迫害和種族屠殺製造的“恐怖”。應時常牢記這些事件,好使我們不致於麻木並讓集體良知的火焰保持旺盛。此外,保持對善的記憶也很重要(246-252號)

  教宗方濟各在死刑問題上也表達了同樣明確的立場:死刑是無法接受的,必須在全世界予以廢除,因為死刑“總是一種殺人的罪行”,即使被殺的人是一名罪犯。教宗寫道,“兇犯並未喪失他個人的尊嚴,天主是這尊嚴的擔保者”(263-269號)。教宗也重申必須尊重“生命的神聖性(283號),某些人卻似乎認為生命是可被犧牲的”,例如胎兒、窮人、殘疾者和老年人的生命(18號)。

  最後,教宗援引他與阿兹哈爾大伊瑪目塔伊布(Ahmad Al-Tayyib)2019年在阿布扎比簽署的“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共處的《人類兄弟情誼》文件”,以這個跨宗教對話的里程碑作為起點,再次呼籲,本著人類手足之情的名義,以對話為途徑,共同合作為行動,相互瞭解為方法和準則(285號)。

發佈留言

Close Menu